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首页>医院动态>医院新闻

胸痛中心联合多学科团队,身体力行预防心源性卒中

文/摄 心血管内科 肖宏凯

 


    3月20日,我院胸痛中心开展多学科会诊,成功为一名罹患持续性房颤患者实施了增城地区首例左心耳封堵术。术后12小时,患者便能下床活动,目前已顺利康复出院。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是我院胸痛中心继顺利开展首例房扑射频消融术之后取得的再一次突破,标志着我院步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极大填补了增城地区该项技术长期空白的局面。

\"\"

    据悉,患者林某今年60岁,数年前曾罹患急性心肌梗死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但由于患者同时合并心房颤动,具有高卒中风险,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心源性卒中,而长期抗凝治疗势必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这一复杂局面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捏了一把汗。
    心血管内科肖宏凯副主任医师接诊患者后,立即展开科内病例讨论并提出诊疗意见。他表示,虽然患者具备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适应症,且我院也已具备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技术的能力,但因患者工作和长期有酗酒的生活习性,左心房已扩大,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导致房颤射频消融成功率显著下降。经科室讨论后,决定以心血管内科为首联合多学科团队协助,为患者实施左心耳封堵术,同时降低患者卒中和出血风险为上策。
    在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陈筱潮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心血管内科、影像科、麻醉科及心脏彩超室主要技术骨干迅速成立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协助团队,并做好分工。影像科副主任刘志峰带领团队攻坚左心耳三维成像和口径测量;麻醉科主任李俊峰派遣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协助围手术期麻醉方案制定;心内科功能检测中心亚专科主任李协带领彩超团队准备好本次手术的关键利器—经食道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各个团队分工合作,在术前细致检测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形态、结构、血栓筛查、口径测量等核心工作。

\"\"

    经过前期精心准备,3月20日,在陈筱潮教授的指导下,肖宏凯副主任医师和金亮医师结合患者术前、术中患者左心耳影像学资料和食道超声资料,成功为其实施了左心耳封堵术。
    术中造影提示患者是低位-双分叶型左心耳,手术存在一定难度,经多次调整角度和测量,最终为患者植入watchman-30mm口径左心耳封堵器,封堵左心耳,术后食道超声检查提示封堵器位置锚定良好,无明显反流,手术顺利完成。

    什么是左心耳封堵术?

    肖宏凯介绍,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源性卒中的机率高于正常同龄人的8倍。据流行病学调查不完全统计,因房颤导致的心源性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20~30%。传统常规抗凝治疗方案已沿用多年,但因为药物的不稳定性、患者的依从性以及抗凝过程的出血风险等因素,明显限制了药物预防房颤卒中的疗效。
    左心耳封堵术属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范畴,它可以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同时,微创治疗方案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而超声作为辅助指导检查在左心耳封堵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术后2~3个月复查食道超声确认左心耳封堵器无不良事件,即可停用抗凝药物,可大大降低房颤导致的心源性卒中风险约90%。
    存在以下简要条件,即可考虑接受左心耳封堵术:
    1.不愿长期口服抗凝药;
    2.不适合口服抗凝药;
    3.高出血风险:HAS-BLED≥3分)(简称“不不高”)。

 
\"\"

    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它能有效减少病人的病死率、致残率,同时减少出血的发生。我院房颤左心耳封堵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增城地区该项技术的长期空白,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继续引领增城地区心血管介入风向标,率先进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为广大罹患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心源性卒中提供了一个有利可行的选择,为房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福音!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