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心血管内科 肖宏凯
9月10日,我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陈筱潮教授带领医护团队,由肖宏凯副主任医师和金亮医师主刀,凭借成熟的手术操作和心脏超声团队,以及影像科、麻醉科的默契配合下,成功为两名高脑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实施了LACbes左心耳封堵手术,标志着LACbes左心耳封堵器系统在广州东部乃至惠州地区的首次应用!
患者无法接受长期抗凝治疗,出血风险高
两名患者均为罹患心房颤动患者,其中一名患者一年前曾因严重冠心病在其他医院接受了科冠脉搭桥手术,术后出现房颤并发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时两名患者血栓栓塞评分(CHA2DS2-VASc)>3分,出血评分(HAS-BLED)3分。
心血管内科肖宏凯副主任医师联合科室手术团队讨论分析,认为两名患者卒中及出血风险均很高,且主观及客观原因均导致无法接受长期抗凝药物治疗。在征求患者及家属意愿后,决定对两名患者实施左心耳封堵术。心耳封堵术的实施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两名患者心源性脑卒中的血栓风险,同时还可以降低长期抗凝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
患者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
两名患者术前经食道心脏超声、左心耳增强CT三维重建后判断,患者心耳开口较大且可用深度较浅,经术前反复演习后,决定开创性使用外盖型的国产自主研发LACbes封堵器进行手术。手术在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和导管室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两名患者左心耳封堵完全。


术后,两名患者6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准备近日出院。
据肖宏凯副主任医师介绍,患者在封堵器完成内皮化后(大约2~3个月),即可停用抗凝药,免去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和高昂的经济负担,也避免了抗凝药物需要经常性监测的麻烦。
中国房颤患者及左心耳封堵术现状
目前,全球超过3350万房颤患者中,中国的房颤患者就多达800~1000万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未来30年内,我国房颤患病率将位居世界前三。因左心耳独特的解剖结构(低活动、蜂窝状、血流慢),房颤患者心源性卒中的血栓来源95%来自左心耳。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8倍。因此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是贯穿该疾病治疗始终的最为重要环节。
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无需开胸且有效性高的预防心源性血栓的心脏微创介入手术。通过超声和CT结合对左心耳进行精准结构重建和径线测量,通过微创介入手段,对房颤患者对左心耳进行有效封堵,从源头上避免房颤病人由于血栓脱落导致的脑卒中事件发生。
“精诚为民 追求卓越。”我院紧紧抓住成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契机,紧锣密鼓,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本次LACbes左心耳封堵手术既属广州市东部乃至惠州地区首例,也是我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广州东部首例watchmann左心耳封堵术后,再一次成功并自主独立开展LACbes左心耳封堵术。这开启了我院心血管内科房颤治疗领域的新篇章,有效降低了卒中风险,让患者摆脱终身口服抗凝药物的困扰,减少了因用药导致的出血风险,使更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