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首页>医院动态>医院新闻

“谈胆色变” 没必要!胆囊结石到底切还是保?医生一次性说清

胆囊结石作为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

不仅会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等多种病变

严重时更可能导致严重感染

甚至诱发恶性肿瘤

正因如此

民众提及胆囊结石往往谈“胆”色变、心存畏惧

对于胆囊手术治疗更是疑虑重重


01胆囊结石是为何物?


      胆囊结石是指在胆囊内形成的固体状物质,其主要成分包括胆固醇、胆色素等;正常生理状态下,胆汁中的胆盐、磷脂等成分能够维持胆汁的稳定平衡,确保胆固醇等物质均匀溶解于胆汁中,而一旦胆汁内各成分比例发生失调,例如胆固醇含量过高、胆盐分泌不足等情况出现时,原本可溶解的胆固醇便会从胆汁中析出并形成微小结晶,这些结晶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聚集、增大,最终形成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01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囊的收缩功能会逐渐减弱,胆汁排空不畅,容易形成结石。

02饮食习惯也起着关键作用,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

03此外,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尤其是在孕期,胆汁成分容易发生改变,也更容易患上胆囊结石。一些疾病也会诱发胆囊结石,比如肝硬化患者,他们体内的雌激素灭活减少、胆囊慢性炎症,胆汁成分改变,胆囊收缩功能下降,结石发病率就会升高。


02胆汁源于何处?流于何处?


      现代医学及科学已十分明确,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胆囊对胆汁有协调的作用。当胆囊正常时,胆囊对协调消化功能有较好的作用。但当胆囊有病变时,特别是有结石和或有胆囊炎时,胆囊功能减退,甚至无功能,应该行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结石较多、反复胆囊炎的患者,切除胆囊后可以解除病根,而且对胆汁分泌、排放的影响很小。


03胆囊结石治疗的发展历程


      在过去,胆囊结石的治疗手段较为单一,在科学技术尚未发展的年代,针对胆囊结石引发的胆囊炎,医疗上只能依赖药物治疗,但这种方式往往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根除病灶,结石仍会持续存在,进而可能反复诱发疼痛、感染,甚至存在癌变的风险。300多年前,由于医疗技术与设备极为落后,胆囊切除术不仅并发症多发,还伴随着极高的死亡风险,因此当时医生只能选择开刀切开胆囊直接取石的方式。


微信截图_20250913173605.png


      进入20世纪初,开腹胆囊切除术逐渐取代了传统取石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流术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凭借其优势逐渐确立了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地位,与此同时,内镜保胆取石术也随之兴起,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随后的近30年里,这种术式在国外却逐渐被临床淘汰。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在共同发布的《胆囊良性病变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胆囊结石患者应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时强调保胆手术存在胆囊结石易复发的问题,且保留已发生病变的胆囊甚至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尽管胆囊切除术可能导致胆道系统功能不完整,并引发部分消化道症状,但此类症状大多较为轻微,且持续时间较短。与之相对的是,国内少数学者仍主张采用内镜下取石保胆手术,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内镜微创保胆专业委员会在《内镜保胆指南(2021)》中便提出,保胆取石术既能清除结石,又可保留胆囊的生理功能,从而减少对患者消化功能的影响。此外,体外冲击波碎石这一治疗胆囊结石的方式目前已被明确淘汰。


微信截图_20250913173658.png


       我院肝胆外科姚金科主任医师团队根据对胆囊结石的诊疗指南共识的研究,以及和同行探讨交流,并结合实际经验,建议患有胆囊结石的朋友无需过度担心,胆囊结石应进行以胆囊切除术为主的治疗方式,并且及早就医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以及有下列情况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亦应积极考虑行手术治疗:结石直径≥3cm;合并需要腹部手术;伴有胆囊息肉>1cm;胆囊壁增厚;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儿童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有心脑血管意外史;有心肺功能障碍;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继发或并发了胆管结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


      少数情况下,若患者强烈要求下,可适当保胆取石,但不主张。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可考虑保胆取石:中青年患者,无糖尿病、无高血压、无心脑血管意外病史、无心肺功能障碍等基础病;12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粘膜光滑、胆囊壁厚度正常;胆囊结石1-5枚、总直径小于2cm、无胆囊管结石、无胆囊外结石、无胆囊息肉及胆囊肿瘤,无引起胆囊外病变情况等。


温馨提示
    胆囊结石的预防、控制及术后恢复,均需以科学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为核心,具体建议如下:
一、饮食调整:防治核心
     饮食是控制胆囊结石的关键,需遵循“低脂、优质蛋白、高纤维”原则:    •推荐摄入:优先选择瘦肉、鸡胸肉、鱼类(如清蒸鱼)、豆制品等低脂优质蛋白;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水果,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每日保证充足饮水,促进代谢。    •严格限制:避免肥肉、鸡皮、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少吃动物脑、肝、肾、鱼子、鱿鱼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减少胆囊负担。


二、生活习惯:长期坚持
      •规律进食,重视早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早餐可选择全麦面包、鸡蛋(蛋黄适量)等,帮助胆囊规律收缩,减少胆汁淤积。
     •控制体重,循序渐进:肥胖是胆囊结石的明确风险因素,但需避免快速减重(如短时间节食),否则可能导致肝脏分泌过多胆固醇,反而促进结石形成,建议通过饮食+运动稳步减重。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胆囊代谢负担,属于明确的不良习惯,需严格控制。      •规律运动,适度为宜:选择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胆固醇代谢;运动需量力而行,避免剧烈运动,每周可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三、术后调理:平稳过渡
      胆囊切除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通常持续半年左右,无需过度焦虑: 

    •随着时间推移,胆总管会逐渐扩张,部分替代胆囊的胆汁储存功能,不适症状会逐步缓解。     

    •术后需继续保持良好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助力身体适应生理变化,一般3-6个月即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与生活。(来源:肝胆外科 姚金科)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