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肝胆外科姚金科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一位患者实施腹腔镜下10厘米巨大肝血管瘤切除术。手术全程进展顺利,凭借精湛的微创技术实现术中出血极少、无需异体输血,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创伤。目前,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肝血管瘤到底是什么肿瘤?
可怕吗?
门诊中,常遇到患者攥着超声报告匆匆来咨询,只因报告上的“肝血管瘤”满心焦虑。但往往经耐心解释后,他们紧绷的神情便会豁然舒展。今天,就带大家正确认识肝血管瘤,避开认知误区,不再因误解而恐慌。
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随着人群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其检出率日益增多。肝血管瘤通常被认为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 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根据肿瘤直径及数目可表现为孤立、多发和弥漫生长。根据肿瘤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亚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血管瘤专业委员会编写的《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版)》指出,肝血管瘤作为一种良性肿瘤,大多无症状,且无恶变倾向,原则上以随访观察为主。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接受的观念。国外多推荐以肿瘤直径4cm作为分型分界点,而国内多以肿瘤直径5cm作为分型分界点。根据肿瘤直径,建议将肝血管瘤分为3级:小血管瘤(直径<5.0cm)、大血管瘤(直径为5.0~9.9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径≥10.0cm)。
当巨大血管瘤直径≥10.0cm,或血管瘤较大(直径5.0cm及以上)且合并以下危险因素时,建议酌情治疗:
对于伴发症状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肝血管瘤,需明确其引发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并无特异性,因大部分患者的此类症状实际由消化道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胆囊炎及胆管炎等其他消化道病变所致,另有部分源于确诊血管瘤后的心理因素影响;尽管当前多数临床医师将明显症状作为肝血管瘤的治疗指征,但治疗前必须先排除其他病变引发的非特异性表现,同时需注意,肝血管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极低,而一旦发生此类并发症,则属于外科手术的绝对指征。
进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每年增速直径>2cm的情况为快速增长,如初始发现的瘤体已较大,则可能存在并发各种症状的风险,建议酌情治疗。
肝血管瘤导致的严重焦虑等精神症状:一般不主张把心理焦虑作为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指征。如果确有必要,心理因素的评估必须非常慎重和严格,最好建议病人咨询心理医师后再综合判断。建议对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焦虑病人,且症状较严重者慎重治疗。
诊断不明确的肝血管瘤:一些非典型影像学特点的疑似肝血管瘤包块仍困扰着临床医师和病人。当诊断不明确时,建议密切随访,适时果断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编写的《肝血管瘤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亦明确指出:非特殊部位、生长缓慢、无症状、且肿瘤长径<5cm的肝血管瘤无需任何治疗。
对于肝血管瘤的诊断,
如何检查和复查?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增强CT和增强MRI检查则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肝血管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和其他可能的病变进行鉴别,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建议患者每隔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监测肝血管瘤的变化情况。
少数患者肝血管瘤增长较大,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像此次姚金科团队完成的腹腔镜巨大肝血瘤切除术,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除了传统的手术切除,还可以采用介入治疗、消融等方法,这些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温馨提示
别被“肝血管瘤”吓住:小尺寸病变无需慌,科学应对保健康
“肝血管瘤”这个名字听着吓人,但尺寸较小的肝血管瘤(通常指<5厘米)对人体健康几乎无影响,既不用过度焦虑,也无需药物干预。
其实,它更像肝脏里“安静的小血管团”,不会恶变,也极少添麻烦。只要我们先建立正确认知——分清“良性病变”和“危险疾病”的区别,再做好科学应对,定期通过超声复查观察大小变化,不盲目用药、不胡乱忌口,就能稳稳守护肝脏健康,完全不用被名字牵着走。(来源:肝胆外科 姚金科)